喉息肉(声带息肉)案

  宁某,女,32岁,教师。

  初诊(2013年1月20日):主诉声音嘶哑,言语费力4年余。患者诉4年前开始出现言语费力,不能持久,稍久则声嘶;近来出现持续声嘶,劳累时加重,喉中有痰,质稀色白。全身倦怠乏力,少气懒言,腹胀便溏。就诊时患者声音嘶哑,语声低沉,言语费力,不能持久;舌质淡,苔白腻,脉濡滑。否认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病史;否认肝炎、结核等传染病病史;否认外伤、手术、输血史;预防接种史不详;否认食物、药物过敏史。个人无烟酒嗜好,无特殊冶游史。专科检查:外鼻无畸形,鼻窦无压痛,鼻黏膜淡红,鼻甲肿胀不明显,鼻中隔不偏,双侧中鼻道未见明显分泌物及新生物。口咽部黏膜淡红,双侧扁桃体无肿大,无明显充血肿胀,隐窝开口处未见黄白色分泌物溢出;腭舌弓及腭咽弓无充血肿胀;咽后壁淋巴滤泡淡红;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,舌根淋巴组织稍增生。会厌黏膜淡红,双侧杓间区黏膜、喉腔黏膜色淡,声带肿胀,左侧声带前、中1/3处可见绿豆大小新生物(表面光滑、淡红色)。

  辨证分析:患者过度用声,兼之发音不当,致肺脾气虚,运化无力,升降失调,痰湿结聚,上犯声门,留滞声带,日久不散,而成息肉。肺气不宣则见言语费力,不能持久,稍久则声嘶;脾气虚弱则见全身倦怠乏力,少气懒言,腹胀便溏;痰湿结聚咽喉则见喉中有痰,质稀色白。舌质淡,苔白腻,脉濡滑[ccc256],亦属气虚湿聚之象。

  诊断:喉息肉(声带息肉),慢喉喑。

  辨证:气虚湿聚证。

  治法:补益脾肺,化痰散结。

  处方:夏陈六君子汤加减。

  陈皮12g,茯苓15g,人参9g,法夏10g,甘草5g,黄芩10g,黄连5g,薄荷5g,苍术10g,生姜3片,白术10g。7剂,日1剂,水煎后温服,日2~3次。

  二诊(2013年1月27日):服药4剂,觉言语较前有力,乏力、懒言改善,声嘶稍减。服完7剂,仍有声嘶,乏力症状明显改善,大便正常。检查见口咽部黏膜淡红,双侧扁桃体无肿大,无明显充血肿胀,隐窝开口处未见黄白色分泌物溢出;腭舌弓及腭咽弓无充血肿胀;咽后壁淋巴滤泡淡红;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,舌根淋巴组织稍增生。会厌黏膜淡红,双侧杓间区黏膜、喉腔黏膜色淡红,声带肿胀,左侧声带前、中1/3处可见绿豆大小新生物(表面光滑,淡红色)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涩。证属气虚痰凝兼血瘀证。予以加味二陈汤加减。

  处方:陈皮5g,茯苓15g,法夏10g,黄芩10g,黄连5g,薄荷5g,生姜3片,海藻10g,昆布10g,石菖蒲10g,地龙10g,甘草6g。7剂,日1剂,水煎2次,分2次温服。

  三诊(2013年2月15日):声嘶好转,言语无明显费力,精神可,二便可。查体:声带稍肿,左侧声带息肉较前缩小,声带运动尚可,闭合稍差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缓。前方去黄芩、黄连,加黄芪30g、浙贝母[ccc257]15g。10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晚分服。

  按语:本病以声音嘶哑,多语加重为主要临床特征,发病与喉部慢性刺激、发音过度、声带机械性损伤等因素有关。本案患者为教师,平素用嗓较多,发病时以声音嘶哑、语声低沉、言语费力、不能持久为主症,检查见双侧杓间区黏膜、喉腔黏膜色淡红,声带肿胀,左侧声带前、中1/3处可见绿豆大小新生物(表面光滑,淡红色)。据此,可诊为喉息肉。再依据所见之倦怠乏力,少气懒言,腹胀便溏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濡滑[ccc258],可诊为气虚湿聚之证,治以补益脾肺、化痰散结之法,予以夏陈六君子汤加减。方中陈皮、茯苓、法夏化痰散结;人参、白术补益脾肺;黄芩、黄连、薄荷、苍术疏风清热散结,甘草、生姜调和诸药。[ccc259]二诊后在加强化痰散结基础上加用了活血之品,三诊痰瘀之证已减,重黄芪以善后。预防本病应注意声带休息,职业用声者要注意使用正确的发声方式;禁食辛辣刺激及苦寒之物,避免烟酒刺激;忌气急高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