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疔案

  陈某,男,20岁。

  初诊(2010年8月20日):诉左鼻孔旁红肿鼓起,疼痛难忍8日。自述8日前左鼻孔旁红肿鼓起,疼痛难忍,触之尤甚,曾涂以风油精、红霉素眼膏,痛势不减,5日前红肿处中央鼓出一白色脓点,伴左侧口唇、面颊红肿,触痛而硬,并牵涉同侧头痛,但无上下眼睑肿胀,视力下降及恶心欲呕诸症。大便秘结。以前未有过类似病情。无烟酒嗜好,无特殊冶游史。无其他特殊病史。专科检查见左鼻翼外侧缘近鼻唇沟处红肿突起,可见一黄白色脓点,周围漫肿约2cm×2cm大小。体温37.9℃。舌质稍红,脉滑数,苔薄黄。

  辨证分析:邪毒外袭,火毒上攻鼻窍,蒸灼皮肤,气血凝滞,聚集不散而成疔疮,故见局部红肿疼痛;热毒久聚,肌肤被灼,热胜则肉腐,肉腐则为脓;热毒壅盛,正邪相搏,故见发热;邪毒上扰,故头痛[ccc35];舌质稍红,脉滑数,苔薄黄,大便秘结[ccc36],均为热盛之象。

  诊断:鼻疔(鼻疖)。

  辨证:肺热不宣,火毒凝结证。

  治法:疏风清热,解毒消肿。

  处方:加味五味消毒汤加减。

  金银花20g,野菊花20g,蒲公英20g,天葵子12g,紫花地丁12g,马鞭草20g,土牛膝10g,牡丹皮10g,黄芩10g,鱼腥草20g,皂角刺10g,桔梗5g。上方药物1剂加水500ml,水煎2次,去渣,混合,分2次温服,每日1剂,重症者每日2剂,日服3~4次,连用3天为1个疗程,直至病愈。

  另,每日以10%鱼石脂软膏外涂患处,每日3次。或用如意金黄散、新癀片或紫金锭醋调敷患处。

  二诊(2010年8月23日):疖肿散漫渐消,痒痛减,大便已[ccc37]行,舌质稍红,脉滑数,苔薄黄。上方去皂角刺、黄芩[ccc38]。再服2剂。

  三诊(2010年8月25日):疖肿散漫消失,痒痛瘥,以清热解毒为治。

  处方:连翘、天花粉、赤芍、牡丹皮各10g,桔梗9g,甘草5g。3剂而愈。

  按语:田道法认为,本病多因不注意鼻部卫生,挖鼻、拔鼻毛及局部皮肤破损,复感邪毒外侵,引动肺经郁热,邪热搏结[ccc39],上蒸鼻窍而致。若火毒炽盛,或治疗不当,挤压、碰撞、盲目切开排脓,或过食辛热之品,助长火势,以致火毒走窜,入于血分,直犯心包,可致"疔疮走黄"之危症。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主法,各个时期又有所侧重。

  初期:局部有轻微的红肿热痛,伴有恶风、畏寒、口干、舌苔淡黄、脉浮数[ccc40]者,治宜疏风清热,方选五味消毒汤加减,药如 金银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 [ccc41]等。

  中期:局部红肿高突,胀痛较甚,伴有恶风、口渴多饮、大便秘结等症,治宜清热解毒,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、金银花解毒汤之类,药如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金银花、连翘、紫花地丁、重楼、赤芍、牡丹皮、生甘草等。如局部坏死组织僵化难以溶解,表现为局部硬结难消者,宜加地龙、穿山甲以提脓托毒,散结消肿;大便秘结者,加生大黄、天花粉以通腑泄热。

  后期:炎势减退,脓液排出,肿痛减轻,再用五味消毒清扫残毒,如出现正气衰弱者,则治以扶正解毒。

  本患者左鼻孔旁红肿鼓起,疼痛难忍。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·鼻部》云:"鼻疔生在鼻孔中,鼻窍肿引脑门疼,甚则唇腮俱浮肿,肺经火毒蟾离宫。"本患者正是因风热邪毒乘虚侵袭,邪聚鼻窍蒸灼肌肤而成,热毒壅盛之象明显,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主。方以加味五味消毒汤为基本方,伍以其他清热解毒、消肿利咽药物组合而成。其中马鞭草、土牛膝长于清解咽喉热毒而常用于咽喉肿痛之证,鱼腥草长于清热解毒,牡丹皮活血消肿,桔梗利咽祛痰。全方各药合用,明显加强了清解热毒、消除鼻疔初起之肿痛的效用。